监理公司管理系统 | 工程企业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造价咨询管理系统 | 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购买价格 | 在线试用 | 手机APP | 产品资料
X 关闭

知识发现:知识链的开端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李艳萍

    我在飞翔网科幻论坛阅读《星际旅行新手指南》,从周五晚上开始看《星际旅行·航海家号》,现在看到了第七集,基于知识管理从业者的职业习惯,我在看剧集的同时,查阅指南和评论,同时引发很多思考,这种理性的观剧方式使时间运用更有价值,虽然可能会因此缺少一些乐趣,但是更容易达到获取知识的目标。

知识链

     知识链是由知识的发现、获取、吸收、消化、储存、传递、共享等组成,作为知识链的开端,知识发现可以是明确的,也可能是偶然的、盲目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基因去发现知识,也会因为对所发现的知识进行吸收消化而改变了自己的知识基因。

    很多人不管是看影视还是看书,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看、看了些什么、从中感悟到什么。成长往往属于喜欢发掘而又能够适可而止的人。从知识链的角度解读观剧的过程,对我个人来说是这样:

     通过别人的推荐或者自己寻找到——观看——查找相关资料以深入了解剧情——分析剧情和人物写出文字——与目前工作或学习综合思考,融会贯通,放在个人博客、豆瓣或者专业论坛进行共享,与别人讨论,加深理解。

     很多时候学习缺少一个评测机制。应试教育固然有其弊端,但也不能因此走向另一极端,事实上考试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验证环节,在知识链上,传递共享起到了评测的作用。很多时候经由别人的“挑刺”,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从而有益于补上短板。

知识的存在形式:主观和客观

     追溯整个知识发现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自幼至今,所拥有的知识,都仿佛细小的河流,各有其源,汇集起来,百川归海。

      在听朋友介绍《星际旅行》之前,我没有留意过这部美剧。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地方在回想之际感觉奇妙。

     用席慕蓉的诗句形容,是这样的一种情景:

而一切的起始却是不经心的
就像天地初开 原来也没有
什么一定要遵照的形象 就
如平漠上千株白杨 原来也
只是一次不经心的插枝 如
果不是那偶然的顾盼 我们
原来可以终生终生永不相识
在雷电交会的刹那
为什么一定要是你 从我身后
静静走来
走进我心中央

    知识发现,有时候就是出于这样偶然的顾盼、无心的插枝。但如果满足于这种被动,那么我们可能会与很多知识擦肩而过。

     倪匡曾经在一部小说里有过奇想:是不是闭上眼睛,眼前的事物就都会消失不见,而当睁开眼睛,它们就都又回来。我们知道在客观上不是这样,不管我们的眼睛是否睁开,如果没有意外(比如其他人对事物的搬动和改变),事物还是会在那里。从客观上,知识在我们发现之前也是存在的,但从主观上,当它不为我们所知道、关注,和不存在并没有差别。

  《星际航行·航海家号》结尾,航海家号在长达七年的孤独艰苦之旅后,终于从德尔塔象限回到了阿尔法象限的地球,舰长(Kathryn Janeway)升为将军,航海家号本身也改为博物馆,他们受到表彰并非仅仅因为他们的精神,而且也是因为他们进行的是一次发现之旅,带回了沿途可观的外星文明、科技、星域图等资料,填充了关于这个象限的空白。在此之前,对于阿尔法象限来讲,德尔塔象限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我阅读《星际旅行新手指南》时诧异于星际旅行文化系列的浩瀚,而且确认,由于还有太多的观剧计划,终我一生,我可能都未必能够看完,但在我与《星际旅行》出现交叉的时刻,它对我,从此意味着存在,以及探索的可能。

     古希腊特尔斐古城阿波罗神殿刻着一句著名的谚语:人啊,认识你自己。而伴随着人的自我认识,其实也就是知识发现之旅。我们透过知识,来认识到自己的外在,和内心。从这个意义上,知识链也就是价值链,知识发现就是发现价值的历程开端,所以,发现也意味着寻找。

知识发现的约束

     限于人的生命边界,知识发现无法漫无边际,所以需要做好目标管理、范围管理,需要有很强的知识识别能力。

    目标管理。人类历史上,象达芬奇那样的全才,极其稀少,他不仅是画家、雕刻家、首饰家,而且还是建筑家,工程师和音乐家,用学究天人形容并不为过。

    对于芸芸众生,一生涉及的,可能只是一个或几个专业领域。十五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环境也有极大的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海量信息,足够把人淹没,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一张知识地图,知识发现之旅,应该有所规范,界限的设定,可能是生活需要,可能是职业发展,可能是兴趣,可能是其他,但都可以归结为依据“目标”。航海家号花了七年寻找到回家的路途,而回家就是他们明确的目标。

     否则,百川无法归海,可能泛滥成灾。人生短暂,是以需要约束。

     范围管理。即使是有了明确的目标,也需要区分知识的层级。以目标作为一个核心,围绕着目标的知识,哪些需要精通,哪些需要熟悉,哪些需要掌握,而哪些只要了解就够了,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否则,应该精通的只是了解,就本末倒置了。

     同时,还要了解,一如对于物质的追求,想要和需要不是一回事。有些人喜欢下载,但下载了以后却搁置在硬盘中,并不去阅读、学习、使用,知识发现,并不只是发现知识然后把知识拿过来,而是需要把知识分门别类,列入了解、掌握、熟悉、精通的层级。在知识发现的历程中,人需要培养自己的知识鉴别能力和自制力,而随着知识的逐渐积累,鉴别能力会日趋精深,沉迷于网游而不能自拔,与喜欢网游但收放自如甚至把虚拟人生也当成获取知识的途径,这是不同的境界。

    也许在未来,我们将不仅仅以能够拒绝物质方面的诱惑为荣,也会以拒绝知识方面的诱惑为荣。有些知识,如果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要懂得放弃,一如我们逃离无聊的时间杀手,以捍卫我们的生命。

瓜蔓抄

     对于知识发现,我曾经使用一个“瓜蔓抄”的词语进行形容。

     “瓜蔓抄”,简单地说是顺藤摸瓜,复杂点说,是明成祖朱棣夺位后诛戮建文诸臣的手段。“因残酷诛戮,妄引株连,如瓜蔓之伸延,故名。初因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方孝孺被灭十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 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王度、卢原质等之死,多者连坐三族,少者一族。杀戮之惨,株连之多,实为史所罕见。”

     原谅我借用这个历史名词,虽然它无比酷烈,但是也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知识获取”的关联性。

     我曾经描述一个搜索系列《生产与运作管理》PPT的过程:

进入http://www.google.com

在搜索框中录入:filetype:ppt 生产与运作管理

搜索结果:

[PPT] 第一章 生产与运作管理概述

文件格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97 - HTML 版

... 既对生产制造过程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没有把它当作上述的“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来研究,主要是研究有形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组织、计划与控制. 11.运作. ● 对所有提供无形产品的运作过程进行管理和研究. ...

www.confucius.cn.net/jiaocheng/manage/scgl/1.ppt - 类似网页

这也就是结果了。

但下载了这个PPT还不够,请想一下,按照题目,1之后还有2,而且标明了是第一章,且是活的链接,一般情况下应有第二章,所以可以用这个链接做线索,继续去找:
www.confucius.cn.net/jiaocheng/manage/scgl/2.ppt
……
一直可以到:
www.confucius.cn.net/jiaocheng/manage/scgl/13.ppt

    这其实就是通过假设文件的关联,顺藤摸瓜,“如瓜蔓之伸延”,从一个PPT,找到整个系列。这是在搜索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只要细心一点,可以找到太多的东西,超乎原期望。

     以上是“瓜蔓抄”在搜索上的应用实例,在很多场景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况,比如,美剧的传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我们知道某部美剧,往往是因为朋友的推荐,而当自己喜欢这部剧的时候,也往往会推荐给别人,网络时代使得瞬间“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可能。

      在另一方面,人也可以关联。比如我们欣赏某个人的博客,可以关注一下他的友情链接,一般来说,人以群分,这也可以牵引出一个系列。比如我看到一个博客叫做“真水无香”http://feed.ppcode.com/ ,在其中一篇文章里提到一个关于领导力的博客,http://www.shenshiyi.com/ ,从对真水无香的了解,可以断定,博主推崇的人,一定不是泛泛之辈,于是过去看,于是,又多了一个收藏。

      瓜蔓抄需要受目标的约束,否则可能天马行空。这就象很多人时间的浪费体现于本来不过是上网看看新闻,但顺着一个链接到一个链接,到最后赫然发现,最初的目的已经忘却,而时间却在这样的瓜蔓抄中流逝。

宛在网中央

     豆瓣和友播都有非常好的推荐机制,在“豆瓣猜你会喜欢”里列出你可能会喜欢的书藉、电影和音乐,友播列出你的品味友邻,其背后应当是有复杂的运算机制,但是,机器运算的限制是,人的口味是多变的,喜欢清淡的广东菜式的人,也可能会喜欢麻辣的川味,喜欢温庭筠温香软艳的词的人,也可能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语,如果对人的知识品味也进行切片,那么这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如果每一个知识是一个结点,那么,这些结点会织成一张极其复杂的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呈几何级增长,在知识获取方面,既增加了无穷的便利,也因此引发了无穷的麻烦。知识的鉴别能力因此愈来愈重要。

信任是重要基础

    前一段中我提到“从对真水无香的了解,可以断定,博主推荐的人,一定不是泛泛之辈”,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基础。因为我们喜欢某人,所以可能爱屋及乌,因为我们了解某人,所以相信他的品味,因为我们愿意沿着他所给予的线索进行探索,愿意接受他的推荐。

      这使得“品牌再无法以控制的思维进行传播,而应以参与的方式进行沟通,传统的信息传播效率将比不上社群成员间相互的感染”,因此王小峰“不许联想”博客可以成为网络营销的绝佳案例,而网络社区也将成为电子商务的热点。

      我回顾自己的美剧历程,发现最初的介入是从《越狱》开始,缘于同学和同事的推荐,而《Heroes》也是如此,传播的链条,因为信任而紧密。

      信任关系不仅建立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建立在陌生人之中,此处的陌生指的是未曾谋面,人们因为网络而认识、熟悉,突破地域的限制。通过文字、形象等,人们彼此间增进了解,从而建立起信任关系。KMC田志刚曾经说过一句话“写博客的都是好人”,意思是说长期写作博客,展现的是人真诚的一面,因为作假无法长久。全民博客时代,博客已经成为树立个人品牌、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即使未曾谋面也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从而进入知识发现的链环。

     而随着网络的日趋成熟、资费的降低、网速的提升、网络对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等,实名制已经成为趋势,这更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

如何搭建知识链

      Web2.0的技术,对于知识发现是一个福音。博客、wiki、Tag、RSS订阅等,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知识发现习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如何用web2.0技术更好地促进知识管理的建设,是个有趣的话题。

专家库

      专家,由于其在专业领域内的地位,更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企业内的专家库、专家黄页,可给予员工有效的指引。与专家直接对话,可使专家的经验快速传给普通员工,促进员工的成长,而交流的过程,也可能会激发专家的思想火花,从而使专家自身也获得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专家库的搭建,应尽量采用多维度、资料详尽系统,方便人们“按图索骥”,节约大量时间精力,同时,也会使专家免于被盲目打扰。

对于个人来讲,在企业专家库、网络专家库的基础上,最好能够再搭建起个人的专家库,自身也需要不断精进,成为该领域专家,这种相辅相成的手段更有益于成长。

发掘知识热点

Google Anylitics的地图覆盖图是一种非常好的展现方式,以直观的界面展现出访问来源的区域,如果知识热点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那么可以使人们更易于了解热门知识,当然展现方式未必一定要用地图,知识管理部中应充分运用Dig技术,使优秀知识通过评分、回复等浮出水面,这其中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保障原作者和回复者的积极性,从而保障知识的质量。

Autonomy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中,“知识群集和聚类”和“知识趋势图”这两个概念都很不错。


建设CoP

CoP,Community of Practive,实践社区,是Etienne Wenger发明了这一词语,并将它定义为“关注某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都怀有热情的一群人,他们通过持续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增加自己在此领域的知识和技能。”Etienne WengerEtienne Wenger认为学习是一项社会化的活动,人们在群体中能最为有效地学习。

企业内部CoP的建设,可以结合外部进行,比如CSDN事实上来讲就是一个典型的CoP,而针对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等各有自己的合适社区,但总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宜在外部讨论,所以可以在内部CoP,结合实际案例和外部CoP的经典文档进行讨论。关于CoP的建设,是个相对复杂的话题,会以专文讨论,此处仅简要述及。需要注意的是CoP不仅仅是线上讨论,实践证明,面对面的讨论对于密切社区成员关系、建立更深的信任有更大的作用。

个人平台

企业门户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对于个人的关注,即使是进入了web2.0时代,也仍然匮乏。Google个人桌面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界限的存在,尤其是企业内外部的边界,还不能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应用状态。理想中的个人平台,应该是一个大同社会的缩影。

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内外部的界限会消失,而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我的……”来体现其核心价值。

我的豆瓣、我的当当、我的社区、我的好友、我的支付平台、我的教育、我的工作、我的友播、我的订阅……将集成在一个平台之中,我们不必再点击若干网址、输入若干用户名和密码,而只用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进入个人平台,个人平台集成了个人全部的需要,甚至可以随身携带,即在任何可以接入网络的地方,只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恢复个人完全熟悉的平台环境,在移动设备发达的未来,甚至不必依赖网吧等,真正做到“一机在手、掌控天下”。

当然,那时,安全将变得极其重要,自我实现和名利的诱惑使得黑客们拥有更大的动力,可能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安全防卫尤其是生物识别技术将因此而有飞跃性发展。

查尔斯·汉迪在《工作与生活的未来》中畅想了未来社会的模样,当我们不再受制于组织和系统,在这样的未来,沐于夏威夷的海风中,而智能手机使事业尽在掌握,工作与生活,不再有边界,我们终将拥有、终极的自由。

发布:2007-03-25 11:19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