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公司管理系统 | 工程企业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造价咨询管理系统 | 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购买价格 | 在线试用 | 手机APP | 产品资料
X 关闭
房地产项目管理软件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房地产OA系统 > 相关系统 > 房地产项目管理软件

斯蒂芬:节能与可持续策略将增加建筑设计的多样性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摘要:斯蒂芬:贝尼施事务所创始人。生于斯图加特,曾在慕尼黑学习哲学和经济学,并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学习建筑学。……

斯蒂芬

贝尼施事务所创始人。生于斯图加特,曾在慕尼黑学习哲学和经济学,并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学习建筑学。在1989年完成独立项目之前,他在他父亲君特·贝尼施教授的贝尼施合作事务所从事建筑师的工作。斯蒂芬·贝尼施在1991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贝尼施建筑事务所。斯蒂芬·贝尼施曾在耶鲁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以及瑞士的EPFL担任客座教授。2007年被授予可持续发展建筑全球奖。

斯蒂芬·贝尼施从父亲的事务所独立出来后,也一直着眼于发展建筑建造中的新技术,力求在建筑的可持续性上不断取得突破。事务所从一开始,就将建筑的社会性视为设计哲学中的基本面, 并着力于可持续发展和革新性的技术,以达到对自然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他所设计的马塞诸塞州剑桥健赞中心曾获得LEED白金奖, 英泽尔的溜冰场也在2011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上获得“全球最佳体育建筑奖”。

对于节能的考虑,使他的建筑设计作品拥有明晰、有力的逻辑,并反映在建筑的形式创新上。他本人也认为,“可持续性”并不是建筑师追求创新的枷锁,相反,“建筑上的新概念一旦出现, 就会使建筑更加充实;这些技术帮助我们去开发满足需求的崭新方式。如果我们能正确并合理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手段,会使建筑更具有生命力。它会引领我们跨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工作。”因此,建筑师对于可持续性问题的关注与实践,“有利于建筑形式上的多样化。它充实了我们对建筑的感受,以及与建筑共处的方式。”

节能技术突破推动下的建筑设计

Q:您是怎样对建筑设计产生兴趣,并成为一名建筑师的?建筑学以外的教育如何影响您的建筑观?

Stefan Behnisch: 我父亲是德国的一位知名建筑师。1972年的慕尼黑奥林匹克村就是他负责设计的。另外,他在德国南部设计了很多学校,还有东西德统一后的伯恩议会大厦,以及柏林美术学院等。以上谈到的项目只是他作品中的几个而已。所以我的成长历程是与“建筑”为伍的。建筑无所不在,特别是每次旅行,都少不了去看建筑。必然地,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建筑产生了兴趣——因为我根本没法避免它在我生活中的存在。然后我开始觉得厌烦,决定不要当建筑师,因为我姐姐是建筑师,姐夫也是建筑师,家里的堂(表)兄弟姐们基本上都是建筑师……所以我选择了哲学和经济学课程,学了好几年。最后我发现,与其坚持不学习建筑不如打破这个执念,因为毕竟我喜爱建筑,也深深着迷,自己也在“建筑”的世界里生活,所以为何不学建筑呢?后来,我对于自己的这个决定从来没有后悔过。

这些也或多或少回答了你们的第二个问题。建筑和哲学的课程首先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学习,而当学习到政治经济和宏观经济时,它们让我理解了与国家、与不同群体间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它们不仅是经济学教育,也是政治教育。我在慕尼黑和耶稣会士一起进修了哲学课程,那时候,哲学学科还是以“科学之母”的意义被认知和传授的,所以哲学课程里包含了一系列的自然科学内容:如高等物理、相对论、量子学说等,这些非常有趣的现代科学理论是人类对世界的解释。我还学了统计学,概率推算法则等。这些课程不仅有趣而且很有意义。无心插柳柳成荫,尽管刚开始我是为了成为记者而选读这些课程,但从中得到的丰富学问让我从来不后悔曾经的学习经历。

Q:能否简单总结一下您主要的建筑主张?它是基于您对建筑史、当代建筑设计条件什么样的观察而形成的?

Stefan Behnisch: 这是个很宽泛的问题了,但我会尽所能去解释,这也许能有助于帮助定义“什么是我们眼里的好建筑”。当今建筑所涉及的学科面越来越宽。公元前50年维特鲁威(古意大利建筑家、工程师,著有《建筑十书》)曾以他的理解来定义建筑,即如何建造一座好城市,以及一栋合理的建筑物。从那时起一直到上个世纪初都没有多大的改变。即使经历了许多的潮流更替,建筑学仍然是物理学基础下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而今建筑学却涉及了更多的相关学科。当代的建筑是以其内容来驱动的,这就意味着建筑必须实践很多不同的方法和理论知识、符合规范并不断创新。在当今要建造一个优秀的,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这意味着要综合考虑文化上的、气候上的、地形上的、功能上的、经济上的以及使用者等诸多因素,很多不同方面的学科知识会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彼此牵制。

当今每当有新的创意和理论出炉,或者是建筑师和工程师研究出来的新技术,马上会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实践上。这些成就不久就会广为人知。在这些之前,对古希腊时代的建筑设计来说,其门楣中心、柱子形式曾经是最重要的因素。有趣的是,人类一直试图挑战力学在建筑上的应用,比方说,试图实现更大的跨度等。如果我们用拉文纳的狄奥多里克陵墓为例(Theoderich,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统帅,其陵墓位于现意大利北部城市拉文纳),我们会发现那时东哥特的工匠们和他们的罗马同行比起来,还没有掌握建造拱门和圆形塔楼的技术,所以他们只能用一座石头方尖碑来象征一下。到了哥特建筑流行的时代,欧洲的工匠们已经掌握了罗马式建筑的穹顶技术,并进一步发扬了它们,工匠们使这些穹顶不再只是一种受力结构体。如果以坎特伯雷大教堂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挑战当时的力学体系,似乎企图克服罗马式穹顶的沉重感。

上世纪初,艾菲尔在巴黎建造了一座非常高的铁塔,艾菲尔铁塔就是以他来命名的。这个结构体成为当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因为其材质的轻巧而使高楼的建造成为可能。这项高科技革新流行一时,直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叶。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才逐渐式微,到那时这些革新技术又被一些非常传统的元素所取代。比后现代主义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解构主义。就像上个世纪初构成主义的出现,颠覆了那些被认为是必须的建筑规范。因此你看这些发展史,当一个课题 被攻克了,它马上就会被应用到建筑上,然后从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今天关于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话题日渐增多,这看上去又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但也是建筑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而当我们一旦掌握了节能的技术,它就将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建筑学科的研究课题之一。

Q: 请谈谈您建筑生涯里的代表性作品,其设计理念和建筑手法是什么?节能和环保,在您的建筑设计中有怎样的意义?

Stefan Behnisch:我的确完成了一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堪称里程碑的项目。其中的一个是荷兰瓦赫宁恩的IBN学院,在建筑业界它已然成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典范。在该项目里,我们和一个科学研究院——夫朗赫费学院合作研究出一种低耗能建筑的新方法,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在当今的可持续发展领域能达到这个深度的还并不多见。

另一个可以称之为里程碑的项目是在汉诺威的北德清算银行总部大楼,这是一个颠覆了传统结构定律(或者说牛顿定律)的高层建筑。高层塔楼部分的走向根据城市肌理来布置,而不是常规的结构需要。它是一座具有卓越的交流性能的银行大楼,其革新性技术还体现在最低量的耗能上。大楼的裙房是一个巨大的季节性能量存储仓,承担了70%的供热和制冷荷载。更重要的是,这是许多年来的第一座不带任何空调设备的总部大楼,仅仅依靠楼板的制冷和供热体系、以及烟道和自然的排气方式来调节温度。

我在美国的第一个项目是健赞中心,它刚好是第一个获得全球LEED白金级认证的商业项目,是健赞公司的新总部。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是自内而外的,也就是说我们从使用者的角度,也就是居住或工作在内的人们出发来设计。健赞中心是个巨大的成功,为我们后续的项目铺平了道路。在设计中我们假定这个工作空间是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交流功能为前提的。新兴技术允许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上班并且仍然能实现完美的人际沟通,而这是保持高效率工作的关键所在。

另有一些建筑作品,我认为在自己的建筑师生涯中十分重要。如巴尔的摩大学的法律大楼,这也是个具有高效互动和可持续发展性能的建筑,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低耗能大楼,它的技术即使以德国的标准来看也是很尖端的。这个项目刚刚竣工,会在4月份付诸使用。

最后有必要提及一下的是我们的第一个纯粹的二极管发光体(LED)结构。这是在2007年设计的,我们称之为“屋中屋”。这是一个架立在汉堡商会古老大厅里的结构体,本来在竞标时我们设想建造一个透明的小房子。而最终透明元素被否决了。我们进而设计了一个非实体的构造物,利用建筑上非实体的灯光元素,我们设计了一个通透的结构体,它的地板是透明玻璃,墙面带有反射性。它是个建筑的虚拟结构。为了达到技术上要求,我们与一家公司合作探讨了二级发光管的运用。这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将之大规模运用到结构体上的案例。在天花上我们用了将近13万组LED光管。在之后的项目里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发现LED发光体对建筑师来说有着巨大的优点。它们可以使灯具设备退居二线,它们几近无形。我们后来又和该公司合作设计了几款灯具,主要是地面照明,把它们运用在我们设计的一些建筑里,营造出了奇妙的氛围。

Q:您是否也常常负责项目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如何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

Stefan Behnisch:最近五年内我们承接了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工作,事务所也开始聘用景观设计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你不可能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划清界限。我们就决定把两方面的设计师都统筹进事务所。室内设计的情况也是如此。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项目是统筹地考虑所有的相关分支。如果你想设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你不可能不考虑室内设计这部分,所有方面都是环环相扣的。而且人们对建筑的使用方式也极其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建筑和室内设计无法彼此割离。

但我们几乎不参与纯粹的室内设计项目,除非当它牵涉到建筑的改造项目,而且这些建筑本身往往就是由我父亲或者我本人设计的。布鲁宁格管理园区是个例外。这是德国的一个大型百货商场。在这个室内项目里,我们不仅参与了空间设计、会议区,隔墙布局,还设计了园区内的大部分家具,有点像早年为海德堡国家肿瘤疾病中心(NCT)项目中设计的医疗椅。我们经常涉猎一些产品设计,主要是家具和照明,也有其他产品,诸如为RolfBenz 290项目开发的沙发,休闲椅,办公用桌,会议室用椅等。

“屋中屋”项目也是一个室内项目的好例子,之前提到过的,我们承担了所有的桌子、接待台和大部分的家具设计,还有LED照明设计。项目中的另一个亮点是顶楼俱乐部房间里的吊灯,它也是LED形式的照明。

可持续发展策略带来多方面的裨益

Q:近年来,您主要关心哪些关于建筑节能的问题?

Stefan Behnisch:回到可持续发展这个议题,有些建筑师害怕一旦考虑了可持续发展策略,会束缚他们对建筑形体上的自由发挥。我不这样看。就像之前解释过的,建筑上的新概念一旦出现,就会使建筑更加充实;这些技术帮助我们去开发满足需求的崭新方式。如果我们能正确并合理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手段,会使建筑更具有生命力。它会引领我们跨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工作。

Q:您曾经谈到,对建筑可持续性的关注有助于推动建筑在形式上的发展。能否具体谈谈这一看法?

Stefan Behnisch: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在表现上不断创新。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们不仅不会约束形体表达,还会使建筑更加多元化。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到可持续发展设计不仅是一个量化概念;它不是要约束建筑的能源使用,而是使建筑发生从量到质上的改变,并增加了多种可能性,也有利于建筑形式上的多样化。它充实了我们对建筑的感受,以及与建筑共处的方式。如果我们不仅从量变而且从质变的角度看待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手法,这些技术无疑会影响到我们的居住方式和工作模式,并且必然使建筑更加多元化。

Q:对于建筑的可持续性,有人认为相应技术手段的使用也带来了成本增加的问题,所以有所顾虑。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Stefan Behnisch:关于运用可持续发展技术而导致的预算增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美国我们第一次尝试了可持续发展技术。与传统标准建筑相比,它最终还是降低了投资商的成本。一栋空调设施配备齐全的建筑不仅在维修费用和能量消耗上花费不菲,而且还不利于健康。如果以劳动力成本来衡量,它们也是低效率的。而可持续发展技术不论应用在商用建筑还是住宅上,效果都更胜一筹。

LED照明项目能更好地解释这个成本。以一栋使用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的建筑来说,灯具的更新和维修的年平均费用高达8万到10万欧,还要再加上2万欧的能耗费用。而如果使用LED照明,也许在初期会增加1/3的费用,但其维护费用基本为零,因为LED的使用寿命长达20年。所以按这样计算,这个投资回报率在4年内就可以回收。LED的使用甚至节省了建筑的建造量。因为传统的照明设备需要额外增加10厘米的安装高度,而LED则只需要不到8毫米。如果你安装正确,一般1厘米就已经足够。所以我们就节省了9-10厘米的建筑高度。

在设计健赞大楼时我们曾精确计算过,最终仅在建筑体积上的造价一项,就为业主节省了八十万到一百万美元。进一步来说,对于传统照明方式,你不仅需要考虑增加的安装空间,还要考虑夏天时的散热措施。所以这样看来尽管LED设备比传统照明稍微贵一点,但4年之后就可以从可持续发展技术中得益。

健赞大楼还提供了其他值得借鉴的技术。举例来说,我们用蒸汽制冷机来恒温。这是个很受欢迎并且高效的方式,这种区域性的能源站在冬天产生的热量可以用来取暖,而夏天则可以用来降温。而其内部设备的投资费用要比大楼使用的常规空调略贵一些。然而它的投资回报率也是4年,过了4年后每年将为业主节省50万美元,这还是假定电费维持不变的前提下,而事实上能源成本会不断增加。从这些例子就可以发现,尽管在初期建设时的成本稍有增加(我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这个成本差异也会降下来),它们的投资回报率正变得越来越短,业主从中的获益也会越来越巨大。从这点来考虑,起码在欧洲的中部,单个房间的建造费用只占总成本的8%,而个人能源消耗费用却占到了80%,如果让房间里多容纳10%的劳动力就会造成每年多出一倍的成本消耗。

发布:2007-11-10 13:48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相关文章:
相关系统
联系方式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

咨询:400-8352-114

加微信,免费获取试用系统

QQ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