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公司管理系统 | 工程企业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造价咨询管理系统 | 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购买价格 | 在线试用 | 手机APP | 产品资料
X 关闭
学生社团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学校OA管理系统 > 相关系统 > 学生社团管理系统

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摘要:探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对交际的要求,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分析当前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以上理论提出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进课堂语言的途径并总结一些运用技巧。
  关键词:中职;语用学;课堂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86-02     一、导言     近年来中职学校致力于进行课程改革,以让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就是改革的大胆尝试。但这种课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语言的运用要求更高,许多参与课程开发与进行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深深感叹:“语文老师或许更适合来执教职业素养课程,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前,许多人意识到课堂教学语言对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也开始试着总结一些使用技巧,但真正理论化的探讨仍是很少。那么,课堂教学语言应怎样运用才能符合中职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二、语用学的合作原则     其实,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如何在课堂上用语言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语用学在这方面能够给我们比较好的指导。根据格莱斯(Grice)提出的语用学的合作准则,教师的课堂语言运用必须遵守:     1.量的准则——适度简洁,条理清晰   所谓适度简洁,是指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的重要性决定话语的长短与重复性。对于重要的内容,教师要适当重复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量,而对于非重要内容,教师可不必重复,以免分散学生对重要内容的关注,影响教学效果。   当教师讲述一件事情时,最好是条理清晰,切忌冗余或颠三倒四。而一个教师讲课若经常颠三倒四或简明扼要,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把简单的知识讲复杂了”,久而久之会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会失去。     2.质的准则——真实可信,有理有据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与教师平等的。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权威,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所以教师一定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信息,当遇到自己不懂的知识的时候,也要向学生耐心解释,与学生一起寻找答案,而不能为了保持可笑的“权威”唬弄敷衍学生。     3.关联准则——前后连贯,容易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遵守关联性原则,不仅仅是同一节课上的话语要相关联,前后课堂的话语也要相关联,如此,整个语文教学才能成为有机整体,学生的学习也才能连成一个整体。     4.方式准则——视人而定,灵活运用   遵循方式准则要根据交流的对象、时间、场合,用听众熟悉的语言和内容来表达,并尽量避免晦涩、歧义。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具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来教给学生知识或启发学生。       三、当今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部分中职教师(主要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能按照教学改革的精神来设计自己的教案和教学模式,但在具体的语言的运用上就呈现不同层次的水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不够准确    有位教师在讲《荷塘月色》时说文中写到朱自清“惦着江南”是惦着故乡,但课后听课的一位老教师指出:朱自清的故乡是江苏扬州,而扬州并不属于“江南”,所以文中说“惦着江南”并不是惦着故乡,两者不能等同。可见课堂语言准确性的提高是需要教师对各种知识、词句进行不断积累、揣摩的。     2.太罗嗦    有的教师罔顾量的准则,课堂语言显得罗嗦,当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反应,一径讲个不停时,往往不是让学生受到干扰无法思考,就是使学生产生惰性,觉得“反正答案老师会讲出来,思不思考都无所谓”。    3.问题太大或太模糊,学生无法回答或无从回答   如果教师提问题时语言表述太模糊或包含的概念太多,学生往往不知道要从哪里切入进行回答。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学生不知道老师想让自己回答什么。这种问题提出之后,往往不仅没有教师期待的“踊跃举手”,而且课堂会出现“冷场”,可见对问题的设计即具体表述的重要性。     4.缺少趣味,语言枯燥无味    有的教师课堂语言呆板枯燥,使用的词语过于专业或书面化,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觉得遥远,人为地为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增加了障碍。     5.没有层次    有的教师的提问语言缺少连贯性和层次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失去了连续和延伸的空间,课堂教学成了孤立的知识点的堆积,没有了整体结构的美感,整个课堂显得零碎,同时也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困难。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没有遵守关联准则。     6.很少鼓励    有的教师对暂时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缺少耐心,有的责备学生“怎么还想不到?”“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简单地让学生记忆了事。       四、提高课堂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       1.更新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便应将“怎么让自己教得轻松又省事”替换为“怎么让学生学得轻松又高效”,为了达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应学习语用学知识,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自己僵化的语言。     2.掌握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   (1)导入语。导入语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仍须精心设计,因为好的导入语往往能够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的顺利开展起一个好头。导入语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导入,用新旧内容之间的关系导入,用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图像导入,等等。  (2)过渡语。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不是单一的,不同内容间需要自然的过渡。中职语文课堂上,内容之间的过渡,老教师做得比新教师要好。新教师普遍存在没有自然的过渡、不重视新旧内容之间的衔接的缺陷。  (3)诘问语。“所谓‘诘问’,就是对学生回答的追问,也是提问的形式之一。在一问一答中,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则随着教师的问题一步步思考直至最终理解了文章简单词句下的韵味,从一开始的囫囵记忆到最终透彻理解了文章的优美,都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诘问来引导。   (4)启发语。无论哪种形式的启发语,其最终目的都是启发学生思考。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是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用学生熟知的事物进行引导,让学生由已知事物慢慢过渡到未知事物,实现知识、经验或情感的迁移,这种“迁移”的过程就是学习方法的习得。  (5)总结语。在一节课的最后用几句话对课上的内容进行总结,能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整体认识,有效地提高记忆效果,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最后需说明的是,以上各种教学用语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之间有时还有交叉,如有时诘问语同时也是启发语,过渡语亦为新内容的导入语。课堂是鲜活的,学生是多变的。我们不应注重形式,而要掌握其实质,根据学生的反应,机智灵活地运用好教学用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五、小结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进行大胆而合时的改革,基础课被淡化,但无论哪种课程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所以作为课程内容重要载体的课堂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每一位教师仔细琢摩参透,藉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尽一分力。       参考文献:   [1]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孙春成.语文教育随笔[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发布:2007-04-08 11:34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