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公司管理系统 | 工程企业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造价咨询管理系统 | 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购买价格 | 在线试用 | 手机APP | 产品资料
X 关闭
学生社团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学校OA管理系统 > 相关系统 > 学生社团管理系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现状及其强化措施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是让他们承担起对个人、家庭、周围人群、大自然和社会应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承担状况不容乐观,如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集体主义精神,但又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利己主义倾向。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这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虚化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教育的虚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拜金主义”盛行。高校作为曾经的社会“净土”如今也未能“免俗”,拜金主义“横行”,如某些高校花费重金,重点打造所谓的“热门”专业以获得市场的“青睐”、设立“套餐式”的课程体系以迎合经济效益的“口味”。在这种不当之风盛行之下,原本是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也重新“规划”起师生关系,形成了社会上类似的“老板”与“打工仔”这样赤裸裸的雇工关系。更有甚者,一些彻底丧失了学术道德底线和基本社会良知的“专家教授”为了个人利益,心甘情愿沦为权贵豢养的“御用文人”,为“既得利益者”不断摇旗呐喊。在如此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大学生很难“出淤泥而不染”,有很大可能沦为物质上的富翁和精神上的乞丐,更遑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了。

         2.思想政治课程低效。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高考压力(入学前)和就业压力(入学后)的双重影响,这门课程往往只是摆摆样子甚至将之弃之一边。尤其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有些高校或者大幅度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授课学时,或者以超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也大多“纸上谈兵”,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不敢恭维。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讲台上在侃侃而谈,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这种生硬的单向灌输不但使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法,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学,更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确实不理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是空谈。

         3.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以及实践基地的匮乏,甚至有的高校基于担心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流于形式主义,减少了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无法体验到自身的行为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更无法体会到承担社会责任给自身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社会责任感不但属于认识范畴,更隶属于实践范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靠“笼中养鸟”式的手段是收不到效果的,因为它离不开强有力的实践载体。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制度不健全。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立法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与发生很大变革的社会环境相比,我国的法律建设显得明显滞后。体现在大学校园里,很多大学生视校规、校纪为无物,当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时为时已晚,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虚拟化的特点,大肆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谎言,体现出对法律的淡漠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如药家鑫交通肇事演变成故意杀人就是一个佐证,如果无法对大学生的种种失范行为进行有效的制度和法律上的约束,就会使大学生产生投机心理,社会责任感的弱化也就成为必然。

    2.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市场经济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得一些经营主体出现了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如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央视每年的3.15晚会曝光的仅是冰山一角而已。生产生活领域的这些恶性事件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结果就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被“沉淀”,大学生变成积极地为自己的知识“寻租”或“谋利”,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错位成为压制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因素。

    3.媒体导向的缺位。各类媒体的基本功能是向受众传播信息,同时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媒体还兼具政策引导、宣传教育、舆论监督、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等诸多功能。但是,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以及传媒单位的企业化改制,众多媒体为了扩大受众覆盖面从而获得更高的广告收益,盲目策划和引进了大量的娱乐节目。这些节目的娱乐功能不可否认,但其中又充斥了大量的单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的“三俗”内容,这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加之教育类和人文类节目少之又少,使得媒体的传播功能分布不合理,这种媒体导向的缺位影响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强化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演化过程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演化而来的一种强烈意识,大学生在这一演化过程中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要通过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使自己在形成鲜明个性的同时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1.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发挥其责任主体角色的基本保证,使之能够主动地承担应付的责任。而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要以具备自省意识为前提。所谓的自省,是指个体从思想、情感、言论以及行动等各方面全面剖析自己,如果一个人缺乏自省意识,则谈不上自我超越。曾子曾云:“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自省是大学生加强个人修养、培养健康人格的前提,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才能对自己有准确的了解和客观的判断,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发展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自觉地履行自己应尽的公民义务。

    2.拥有自我规范的能力。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否遵守行为规范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明确大学生的责任主体地位,就需要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自我规范的能力,而行为的规范首先要树立诚信意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基本道德准则,诚信的缺失意味着社会发展的步履维艰。大学生要坚守诚实守信的原则,继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并将之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同时,大学生自我规范离不开校纪、校规的制约,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将规范自我行为的意识落实到对法律、道德和纪律的尊重上,从而体现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化过程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在心理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积极的行为态度,是将一般性的社会行为规范深入内化,形成一种统一、稳定、持久的态度体系。从认识过程由低到高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行为态度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1.个人对责任的服从。在社会生活中,要求个人服从基本的规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实现群体的共同目标,具体到大学生对责任的服从,则是大学生对外界刺激所反映出的被迫行为。因此,应充分发挥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新旧媒体的影响力,使之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产生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大众传媒不仅能够传播信息,而且能够左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影响其行为。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夺刀救人的江西考生柳艳兵,包括清华大学等国内众多高校也向考生伸出了橄榄枝。同样,大众传媒也要大力宣传那些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众传媒对典型的宣传要符合实际,对典型的评价不能弄虚作假让其十全十美,否则大学生会觉得典型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无法触摸得到,这样就很难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甚至会造成他们对责任的逃避。

    2.个人对责任的内化。大学生对责任的内化不是一种公开的表现,而是发自内心地相信并接受他人的思想观点,并将社会的期待纳入到个人认知的结构中来,与自身的价值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责任内化意义重大,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从客观因素上来说,主要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对社会的接触和认识都只是表面的,对其没有深刻的了解,因此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最好的学校就是社会实践,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走进社会基层、感受社会生活,从而深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实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质的飞跃。首先,要积极参加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加校园活动、社会调查、义务劳动以及“三下乡”活动等;其次,要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体会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最后,要积极参加抗震救灾等活动,通过参加此类活动能体现出顽强的奋斗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凸显出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永明,夏忠臣.探析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因素[J].教育与职业,2013(1).

     [2]王永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硕士论文,2012(3).

     [3]薛一飞,邢海晶.社会责任感:成熟“社会人”的核心要素—以大学生群体为例[J].理论探索,2011(3).

     [4]王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余雷.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及其培养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4).

     [6]金建萍.“现实的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石[J].理论月刊,2011(8).

     [7]李春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个人理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发布:2007-04-08 11:33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