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 装饰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购买价格 | 在线试用 | 手机APP | 产品资料
X 关闭
软件项目管理工具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建筑OA系统 > 软件项目管理工具

总书记惦念的人——记潍坊市建设局原局长、山东省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乡(镇)村建设组原组长崔学选(上)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2009年5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看望援川人员时,紧握着山东省援川总指挥徐振溪的手,关切地说:“我听说你们山东有位援川干部在前线病了,并且病得比较严重。请转达我对他的问候,祝福他早日康复。” 

  这位让总书记惦念的人,就是潍坊市建设局原局长崔学选。 

  5月12日,19岁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乡的地震孤儿汪华,用自己和表兄妹打工攒的钱买了去山东的机票,她要去给一位恩人送能“养胃”的水磨玉米粉和从山里新摘的枇杷。汪华要去见的这位恩人,正是崔学选。 

  春去夏来,在由山东省援建的北川新县城建设现场,在潍坊市的一处处建设工地,有一面无形的旗帜时刻飘扬在千百名建设者的心中。这面“旗帜”,就是他们时刻惦念的好局长崔学选。 

  早被诊断为乙状结肠癌晚期的崔学选静静地躺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几个月水米不进、全靠营养液维持生命的他,已于6月中旬就失去了神志。但是,了解他的每个人都觉得,他那颗仍在顽强搏动的心一定仍在想着北川新县城的建设,想着哪一天再回到那块饱经苦难又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去。因为,那里有他未竟的事业,有令他魂牵梦绕的父老乡亲,有需要他照顾怜爱的孤儿学子…… 

  面对一颗伟大的心灵,人们似乎宁愿相信,作为北川新县城建设组组长的崔学选,他的深度昏迷不过是一种过于劳累后的“假寐”,他弥留之际的冥冥世界,一定仍是个理性的、激情的、现实的世界。对事业无限热爱并充满无限追求的他,绝不会甘心就这样走向生命的终端! 

  然而,无情的生命法则毕竟不可抗拒,2009年7月13日18时10分,崔学选在人们的巨大悲恸中恋恋不舍地诀别了人世。 

  这一天,齐鲁大地雨水涟涟,天公似也多情,在感伤一位好人的离去…… 

  鏖战桂溪 

  2008年5月26日,崔学选因早就感到身体不适,抽了个空儿到医院查体。谁知刚查到腹部,手机里传来召开援川工作会议的通知,他便立即从体检床上起身而去。 

  5月29日,崔学选来到了四川绵阳。肩负山东省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乡(镇)村建设组组长重任的他,一开完会,便直奔对口援建的北川县桂溪乡。 

  桂溪乡经济落后,羌族乡民大都居住在山上,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大地震使桂溪乡惨遭重创,杜家坝、凤凰、渭沟、金星、树坪等山间村庄发生整体滑坡,近300名父老乡亲葬身大山深处,数千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看着满目狰狞的断壁残垣,看到失去家园的人们惊惶的神情,硬朗的山东汉子崔学选禁不住泪水长流。 

  说不尽千难万险,崔学选率领潍坊市12个区县、700余名援建人员,以最快的速度为桂溪乡建成过渡板房3369套,其中包括3所学校。他们创造了山东省援建工作的6个第一:第一个运达板材、第一个开工建设、第一个把指挥部设在最前沿、建起第一套板房、交付第一个板房小区和第一所板房学校。习近平副主席去视察时,对潍坊市的援建工作深为赞赏。 

  然而,只有亲见亲历的人们才知道,在创造这一个个“第一”的日日夜夜,崔学选付出了多少超负荷的劳动,忍受了多少病痛的折磨,经受了多少次余震、滚石、塌方带来的生命威胁。 

  崔学选的指挥部设在一处山坡上的帐篷内,白天闷热难当,晚上阴冷潮湿。下雨时雨水顺着帐篷底流进来,他们只能穿着雨靴居住办公,睡觉时脱下的鞋经常被水冲跑。 

  住的不行,吃的更差。不是矿泉水泡方便面,就是嚼压缩饼干。时间一长,他的嘴上生了疮,腿肚子肿得用手一掐一个坑。晴天时,紫外线照射强烈,可崔学选作为总指挥,每天都要在十多个工地现场办公,来回督察巡视。皮肤被晒破了,胳膊、腿上都起了红斑,形成血泡,最后遍布全身,到了夜里,奇痒难忍。 

  繁重的工作,艰苦的环境,对于有着钢铁意志的崔学选来说本不在话下。然而此时,病魔已如影随形地缠上了他。先是睡行军床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复发,痛不堪言,迫使他只能站着开会,走着思考问题。随后的一段时间,他连续腹泻并发烧。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服下正常剂量两倍的药,再辅之输液,强忍着病痛和大家一起奋战。从清晨忙到晚11点,他要定时召开协调会。散了会,他仍要在灯下看文件、阅资料,思谋下一步工作。两个多月来,他在晚12点前从未睡过觉,熬至深夜两三点钟甚至通宵达旦是常事。 

  看着日渐消瘦的崔学选,同事们都劝他回潍坊检查一下身体。但他说:“只要还有一个老百姓未住上板房,我就绝不离开!” 

  有一天,崔学选在坐车途中看资料,由于困累,一眯眼便睡着了。司机孙文学心疼他,就减缓车速,让他在路上多睡一会儿。到目的地时,崔学选发现在路上耽误了时间,禁不住对司机发了火。 

  当晚11点多钟散会后,崔学选照例拿出文件资料来看。深夜1点多钟,孙文学起夜下床,见到他还在工作,照明灯前,蚊蛾昆虫飞舞成一个巨大的虫团。孙文学去给他倒水,一看他杯中,漂满了蚊虫蛾子,而他脸上也尽是被打死的蚊子残骸。孙文学第二次起夜时,发现他仍在工作,眼睛已熬得通红。感动之余的孙文学拿出手机,悄悄给他拍了一张照片。 

  那张崔学选援川期间深夜工作时留下的惟一的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那感人的一幕,却永远清晰地定格在了孙文学的心里。 

  初到北川时,当地每日大小余震多达数十次。大地的频繁震动加上雨水的浸泡冲刷,山上的滚石、泥石流不断。可为了工作,崔学选经常要坐车翻山越岭,来回穿梭于北川、绵阳、江油等地,途中不知遇到过多少次险情。一次,他从江油回桂溪途中,山上滚落的一块巨石紧贴着他乘坐的车子滚入深崖,司机孙文学吓得手脚发抖,当时又正下着大雨,随时会有泥石流倾泻而下。孙文学建议返回江油住一宿。崔学选说:“不行啊老孙,援建工作耽误不得,咱们有进无退,再危险也要赶回去!”说罢,车子撕扯开雨幕,又继续前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魂系北川 

  随着临时安置战役的结束,另一项全球瞩目的援建任务——北川新县城建设的序幕拉开了。 

  新县城建设需要工作能力强、熟悉城建工作的同志来担纲指挥,崔学选无疑是最合适的人。可组织上考虑到他已连续鏖战了两个多月,年过五十、身体多病,家中还有耄耋双亲,并未直接要求他留下来。当征求崔学选的意见时,他却坚定地表示:“我是共产党员,只要工作需要,我绝无二话!” 

  随着这九鼎一言,未及卸鞍洗尘的崔学选,又义无反顾地把山东省援川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助理、北川新县城建设组组长的重任担在了自己的肩上。 

  从此,北川新县城建设便几乎占据了崔学选的整个心房。新县城建在哪里?建多大规模?怎么建设才科学合理……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为让未来的新北川更加美好,他率小组人员提前介入,对北川老县城公共基础设施、功能区分布情况等认真调查摸底,以获取更多的参照性资料。为此,他走遍了北川及周围的大部分乡镇。 

  那些日子,崔学选是指挥部最忙的人。白天踏勘,晚上查阅和整理资料。他办公室的灯总是熄得最晚。不到一个月,他完成了3万多字的新县城建设方案设想文稿。从生态环保、文化建设、历史传承,到单体设计、抗震防洪、配套设施等,均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 

  他提出,“新建学校一定要考虑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室、餐厅、宿舍都要设残疾人通道和专用设施。新建医院要和康复中心连在一起,方便残疾人就医和康复医疗。” 

  他建议新县城建设一定要重视保护和挖掘羌族文化,充分体现羌族特色。可以考虑用羌族的“羌”字作为新县城主轴的设计理念,并建一条羌族文化特色街。 

  当负责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的中国城市规划院院长李晓江看到崔学选提交的这些成果时,由衷地赞叹:“材料翔实,思考深入,这些设想和建议太重要了。” 

  正当崔学选全身心投入北川重建,准备再大干一场时,体内的癌细胞却也在疯狂生长、肆虐。他的饭量开始明显减小,人也日渐消瘦。一天,他利用在绵阳开会的间隙,到医院检查身体。谁知,又是刚检查到腹部时,一个工作电话突然响起,他一骨碌从床上起身就往指挥部赶,又一次错过了提前发现病情的机会。 

  2008年8月7日,他开始持续腹痛、腹胀。但他咬着牙仍要去看新县城选址,并宽慰同事们说:“我这可能是肠梗阻,说不定在路上颠一颠,不用打针吃药就好了。” 

  第二天上午,指挥部召开原定会议,大家却迟迟不见崔学选到场。同事到宿舍找他,只见满头大汗的他正掐着虎口,痛苦地趴在床上。大家赶紧把他送到绵阳市中心医院。 

  经过治疗,等腹痛感稍缓,他便急着要出院。医生强烈建议他做一次肠镜、胃镜检查,继续留院观察,但他心里放不下新县城建设千头万绪的工作,硬是逼着司机去给他办了出院手续。就这样,他第三次错过了及早诊断出癌症的机会。 

  而这一次是致命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崔学选拖着病体日夜操心着各项工作。新县城的选址、与北川县政府和中规院的协调等工作,满满当当地占据了他的每一天。直到9月5日,病魔最终把他击倒。 

  在医院,剧烈的疼痛使他难以忍受,可他仍对在病房护理他的同事王汉成说:“汉成,上次治疗很快就见效,这次疼得咋这么厉害?你去跟大夫说,能不能按上次那样给我治,快见效,早出院,别误了新县城建设的大事。” 

  已知道他真实病情的王汉成按医生的嘱咐,强忍着泪水编了个谎:“崔局,大夫说您这次是肠粘连,要多住些日子才能治好呢。” 

  9月6日,崔学选被用担架抬上了飞机,转往济南齐鲁医院治疗。 

  9月8日,医生打开了他的腹腔,然而为时已晚,癌细胞已大面积扩散。主刀医生叹息着说:“太可惜了,晚来了一个月。” 

  这一天,距崔学选上次提前从绵阳市中心医院出院差不多正好是一个月! 

  也许是为了有利于治疗,也许是为了留给崔学选更多的期望,人们始终未告诉他真实的病情。这使得他在进入深度昏迷前,一直抱着重返北川援建前线的勃勃雄心和强烈期待。 

  司机孙文学去探病,崔学选紧握着他的手说:“老孙,我现在肠子还有炎症,但很快就会好了。现在我们的老家不是山东,不是潍坊,而是北川。等我病好了,我们一起再去老家工作。” 

  崔学选84岁的老母亲来看他,摸着他的脸说:“孩子,等你出院,陪我去莱州老家看看。”崔学选认真地说:“娘,我治好了病,先陪您去看看新北川。” 

  今年5月,当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分别去医院看他时,崔学选一再表示,一定尽快养好病,争取早日回到北川工作。 

  崔学选神志恍惚时,嘴里常念叨“要回老家去看看。”妻子宋伟问他,是不是莱州老家,他说,不是,是北川老家。 

  宋伟每一次都直想流泪,丈夫不是不爱自己的老家,只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直把异乡当故乡了啊! 

  魂系北川的崔学选就是在这种期待中进入昏迷状态的。相信,这种期待一直伴随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爱洒羌乡 

  崔学选在北川工作了3个多月,日子虽短暂,然而他却把一种人间大爱洒遍了北川羌乡。他初到桂溪乡,就宣布了一条纪律:“等板房建好后,一定要让受灾群众先住。只要还有一户群众未搬进板房,我们就不搬出帐篷!” 

  地震使桂溪乡三处学校的部分教室倒塌,剩下的全部成了危房。由于群山连绵,少有开阔的平地,建板房学校的选址成了难题。崔学选带人察看了多遍,发现只有援建指挥部所在位置最合适。当时,指挥部的帐篷刚搭了3天,但为了灾区的孩子,崔学选二话没说就下令把帐篷拆了,他和指挥部人员临时在山上住宿办公。两天后,才又从半山腰硬辟出一块平地建起了指挥部。当地的乡亲们念着这份情,至今舍不得拆掉那几顶帐篷。 

  桂溪乡耕地稀少,羌族群众又世代喜欢住在高山上,居住分散。为了保住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耕地,以及方便他们耕种、生活,崔学选不惜成倍增加板房的建设难度,把板房尽量建在山地、废地、河滩地上。有的即使是建在耕地上,他也要求尽量用砖铺地而不要打水泥地板。他说这样今后拆了板房,砖可再用,地可复耕,不会给老百姓留下生存后患。 

  同时,他制定了“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选址原则,一切从方便群众出发,上山进村建板房。潍坊市援建的3000余套板房,分布在110多个点上,有的海拔2000多米,步行上下一趟要七八个小时。但为了村民们生产、生活的方便,崔学选亲自躬腰曲背扛着建房材料往山上运。 

  一天,桂溪乡党委书记廖凯到地理位置偏远的云兴村去看望村民。当他气喘吁吁地翻越崇山峻岭来到最偏远的陈永民、陈永华家时,惊讶地发现在他们垮塌的房屋旁边,已赫然立起一排蓝顶白墙的板房。陈氏兄弟争着告诉他:“多亏崔局长啊,是他亲自带着工人把材料搬运上来为我们建板房的……” 

  关爱孩子、关爱教育,是崔学选在援建中不变的理念。地震使甘溪小学的引水管道全部损毁,学生们复课后每天要穿越205国道到小河边取水,很危险。崔学选知道后,当即安排人上山找寻到了新的水源,又与工人们一起越涧涉水,把几千米管材运到山中,把清凉的山泉水引到了学校。”孩子们围着他“崔爷爷、崔爷爷”地叫,童稚的声音在校园里久久回荡。可孩子们哪里知道,“崔爷爷”、为了让他们喝上这山泉水,忍受了多少病痛的折磨! 

  在桂溪,崔学选不仅仅真情援建,还主动为提高当地群众的收入出谋划策。林峰村是一个高山村,他来到这里,看到成片的辛荑、黄柏、厚朴、杜仲等中药材时,特意把廖凯书记约到指挥部来,给他讲寿光的蔬菜、青州的花卉,讲“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模式。他鼓励廖书记把桂溪乡培育成一个中药材之乡。他说等板房建好后,要带廖书记到山东寿光去看一看,学习寿光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让当地的群众尽快过上富裕日子。 

  如今,桂溪乡已按照崔学选的思路,制定了详细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甘溪板房小学复课的那天,有位80多岁的老大娘拄着拐杖,给指挥部送来了20多个鸡蛋。老大娘说,她的亲人都在地震中没了,你们这些外地来的孩子就是她的亲人,说完放下鸡蛋就走了。崔学选听说后,急了,“怎么能要大娘的鸡蛋呢?你们拿上鸡蛋,再拿点大米、白面,赶紧去追。”由于没能追上老大娘,崔学选那一整天都唏嘘不已。 

  相反,崔学选见了有困难的群众,总是尽力帮助。一次乘车途中,他发现路边一位老大爷身上的衣服已破烂不堪,就停车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老人穿到了身上。发现路边孩子们求助的眼神,就把自己带着当路粮的方便面给孩子们吃。 

  像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而最感天动地的,还得数他与汪美等6位地震孤儿的深情故事。 

  地震中,汪美的父母,还有两个舅舅、两个舅妈全部遇难,留下了她和妹妹汪华以及两个表弟、两个表妹6个孤儿。24岁的汪美把他们拢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六一”节那天,无助、凄凉的六姊妹蜷缩在帐篷里,没有一丝节日的欢乐。仅有4岁的表弟张关林哭喊着要妈妈。就在此时,身着迷彩服的崔学选带着玩具和书包来到了他们集中安置的帐篷,给他们发放礼物。弟弟、妹妹们领到礼物后,带泪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那一刻,他们记住了这位来自远方的好人。他们跟着别人喊他“崔局”。 

  而崔学选也从此记住了这6个孤儿。他对指挥部的人说,今后这6个孩子就是咱们的孩子,大家要轮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6月中旬,4岁的张关林突然连日高烧不退,汪美带着他去找乡村医生治疗,但五六天也不见好转。“难道老天爷真的要收我们这一家人吗?”汪美紧搂着表弟,几乎绝望了。 

  此时,又是崔学选闻讯赶来,亲自把张关林接到了指挥部医疗队。经诊断,张关林患了严重的肺炎,便马上给他输液治疗。 

  医疗队的帐篷就在指挥部帐篷的隔壁。陪护张关林的汪美看到崔学选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的身影,听到他不断拍打蚊子的声音,心里又难过又感动。 

  7天后,张关林病愈回家了。六姊妹一商量,从此不再喊崔学选“崔局”,都改口喊他“崔伯伯”。又一商量:“崔伯伯是弟弟的救命恩人,我们应该去感谢他。” 

  可是,家都没了,拿什么去感谢他呢?还是汪美有主意,帐篷里还有三块从家里的废墟中扒出来的腊肉,于是,她挑了一块最好的,洗干净后送到了指挥部。没想到,崔学选怎么也不肯收,还派车把她送回了安置点。 

  翌日,不甘心的汪美带着张关林,再次提着这块腊肉送来。可他们的“崔伯伯”仍坚辞不收,要汪美拿回去给姊妹们补补身体,而且还要给她拿点火腿肠。汪美急得哭了,也不知说什么才好。最后,还是“崔伯伯”安排人将她们姐俩送了回去。 

  汪美没能完成弟弟妹妹们的心愿,心里很难过。第三天,她干脆将五个姊妹全部带上,在指挥部的帐篷外站成一排,恳请“崔伯伯”收下他们的心意。年幼的张关林怕“崔伯伯”仍不肯收,第一个急得哭出声来,惹得哥哥、姐姐们一起落泪。见此情形,崔学选的热泪也夺眶而出,并终于收下了那块腊肉。 

  后来,汪美几次到指挥部去,却都看到那块腊肉被挂在帐篷内一个很显眼的地方。她很纳闷,过了好久才有人告诉她,崔学选收下了腊肉后,挂起来不舍得吃,并对大家说:“我们每天看看这块腊肉,就能更清楚肩上的责任。为了灾区人民,我们该流汗就流汗,该流血就流血!” 

  去年9月5日之后,汪美等人发现他们的“崔伯伯”突然失踪了,几次询问指挥部的人,均被告知是工作轮换,回山东了。 

  汪美等人都不信。“崔伯伯”说过,他要把北川建好了才回去,这样的好人是不会说话不算数的。一种不祥的猜测,隐隐撕扯着六姊妹的心。 

  直到2009年春节,汪美才终于知道“崔伯伯”身患重病的消息。她和弟弟妹妹们哭了一夜。19岁的妹妹汪华跟她商量:“姐,如果崔伯伯的病需要换器官,他需要什么器官,我们都给!” 

  今年3月,六姊妹在得知“崔伯伯”的病情已到了癌症晚期的消息后,决定派代表去山东看他。为此,大家都行动了起来。听说“崔伯伯”得的是肠胃病,在医院里吃什么,吐什么。汪美记得羌族老人说过,玉米粉能养胃,她就赶了几十里山路到陈家坝乡一个有水磨的亲戚家,选了最好的玉米磨成了粉。她觉得水磨磨出的玉米粉润滑,口感好,“崔伯伯”吃了也许就不会再吐。 

  有人提议,应该给“崔伯伯”捎一张照片去。于是,六姊妹赶紧去拍了一张“全家福”。又有人提出,应该带些山里的枇杷给“崔伯伯”吃。可枇杷很难保鲜,为了让“崔伯伯”吃上新鲜的枇杷,应该坐飞机去山东。于是,三个已经在外打工的姊妹纷纷掏出钱来…… 

  5月13日,前往山东探病的汪华给汪美打来电话,说“崔伯伯”人已很瘦了,原来体重150斤,现在都不到100斤了,脸上没有血色,手也没以前有力了。那一刻,汪美尽量忍着不哭。但守在电话旁的弟弟妹妹们全哭了。他们都想在电话中和“崔伯伯”说说话,但汪美不让。她说“崔伯伯”听见他们的声音,会更加牵挂他们,更加心疼他们。汪华在电话中说,“崔伯伯”在病床上还不停地问她姊妹们生活得好不好,小弟弟乖不乖,问桂溪乡建设得怎么样了,还说等他病好后一定回到桂溪来看看。听到这里,一直咬着嘴唇的汪美终于再也忍不住哭出了声。 

  汪华离开山东时,“崔伯伯”亲手塞给她2000元钱。汪华说什么也不收。但是“崔伯母”说:“快收下吧,不收下伯伯会生气的,对他的身体不好。”汪华这才含泪收下了钱。 

  回家后,六姊妹决定把这钱存起来,而且要世世代代存下去。因为看到这些钱,他们就会像看到“崔伯伯”那慈祥的面容一样…… 

  今年6月,汪美作为崔学选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的成员来到了山东。在济南,在潍坊,她向大家讲述完“崔伯伯”对他们亲人般关爱的事迹后,用她深情的歌喉,哽咽着缓慢地唱起了她自编的祝福歌:“羌山高,蜀水长,说不尽崔伯伯的恩情/羌红艳,咂酒醇,拿来献给我们的亲人/崔伯伯啊,崔伯伯,最亲最近的人啊/永远记着您,想念您/我们永远祝福您。” 

  精神永存 

  病魔剥夺了崔学选仅仅54岁的生命,他再也不能为他所衷爱的建设事业、为他魂牵梦绕的北川新县城建设出力流汗了。 

  然而,他永远不会从人们的心中倒下去! 

  崔学选所以能成为总书记惦念的人,所以能成为北川的群众一提起他来就热泪长流的人,是因为他的生命历程中,有一种不朽的精神在永远闪耀。 

  这种精神不灭,这种精神永存! 

  援川期间,崔学选曾三次到医院查体或治疗。这三次中,如果他完成了其中的任何一次体检,他的生命之河都将得以延续。然而,这三次机会都被痛失了。 

  之所以他的体检一次次被中断,病情一次次被耽误,是因为每当电话响起,他首先想到和惟一选择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听到的是党和人民的召唤,是抗震救灾特殊战场上的冲锋号角!所以,他才能一次次毫不犹豫地从病床上翻身跃起,一次次匆匆奔赴工作岗位和援建一线。 

  援川期间,这位山东汉子曾多次无声地流下从不轻弹的“男儿泪”。 

  从北京启程辗转前往北川时,他给妻子打电话,叮嘱她要照顾好双方均已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不要告诉老人他去了北川,就说他在北京学习。放下电话,他禁不住潸然泪下。 

  初入北川,面对着满目疮痍的大地、流离失所的父老,他竟哽咽难己,泪湿衣襟。 

  当汪美等6个孤儿第三次给他送去腊肉时,他再一次止不住泪如泉涌。 

  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亲人和灾区的人民爱得深沉。 

  他的爱,是人间大爱;他的泪水,是一名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挚爱深情化成的,是舍小家顾大家的博大情怀化成的。无数的人,都会从他的泪水中得到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一位曾经为家乡的建设流过无数汗水的建设局长,一位从小喝着家乡水长大的山东儿郎,因为援建,竟从心底里把北川当成了自己的第一故乡。在生命垂危之际,关切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他曾经奋战过的那片热土和那里的人民。这种超越生死、忘我奉献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念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崔学选,你使人们看到,新中国成立60年的成功之路,是一条由无数共产党人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铸就的奉献长路、信仰长路! 

  你永存的精神和不朽的信仰,将会激励更多的共产党人和建设英豪去战斗、去奉献,即便化作青山,也甘愿为人民铺路筑桥,遮风挡雨……

 

摘自《中国建设报》2009.07.17 记者 殷敖佗

    发布:2007-07-20 16:36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相关文章:

    泛普软件项目管理工具其他应用

    项目管理工具 禅道项目管理软件 梦龙项目管理软件 微软项目管理软件 装饰管理系统 装修预算软件 项目计划软件 项目进度管理软件 软件项目管理工具 材料管理软件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系统 项目管理系统 施工管理软件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工程管理软件